查看原文
其他

《笠翁对韵》| 王伟勇教授主讲 - 第5集

请点击关注➤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-07-31


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


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



《笠翁对韵》第5集 


王伟勇教授 主讲

2017年2月22日



學生:向老師行鞠躬禮,老師好。

老師:同學好,請坐,午安。

學生:謝謝老師。

老師:我們繼續。早上我們講到了,為什麼中國文字適合做對句?它的很大特色就是單獨一個形體,獨立的一個形體,單音節。再來,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現象?前輩學者張仁青先生有這樣的分析,大致解釋了。

那底下我們就來看,進入實際操作,可以分為兩大階段。一個是在魏晉之前,也就是自然對仗的年代,我說在這之前,不管是先秦的,《詩經》《易經》,從經書裡頭,或是子書,《論語》《孟子》等等,當然後來宋代以後,四書也都列入經書了,就廣泛的,不管是經書,或是其他各類的子書等等,你可以看到很多東西它是自然形成。就是因為先有自然形成,後面的文人才根據自然已有的現象,慢慢的給它人為規範,就走向了格律的路子。

譬如說《詩經》的〈蓼莪〉,這個都讀過吧?我們上個學期讀過《孝經》,談到《孝經》,你就會推到最早的充滿孝思的一篇文章,這個是幾乎從我那個年代一直到現在的高中都會選的一篇文章。其中有一句話,「無父何怙?無母何恃?出則銜恤,入則靡至」,你可以看它的對稱,無父,無母,這裡頭暫時平仄你都不要管它,它就是字面上的對,一個是何怙,一個何恃。所以到現在我們用的成語,如果爸爸過世了,就有失怙之痛;媽媽過世了,就會有失恃之痛,知道吧?我們還有很多的痛,舉例,兒子過世了叫什麼痛?失明之痛,有個人兒子過世了,他還哭啊哭啊,人家就說了,兒子過世你還這樣哭,以後哭到眼睛都沒了,失明之痛。譬如兄弟不在了你怎麼說?兄弟是排行的,就像雁子一樣行幾行幾,雁行折翼,一起飛,突然一個膀子掉下去了。太太過世了什麼痛?《莊子》的典故,太太過世了,儒家非常規矩,要盡禮如何,莊子不是不心痛,他一樣痛,表達方式不一樣,鼓盆之戚。人家要來了,他平常叫人要達觀,那你自己的夫人過世了,你怎麼可以哭喪著臉這個樣子?其實他鼓盆之戚,在發洩內心的痛苦、內心的懷念,所以我們就講鼓盆之戚。每個人,每個對象過世,中國人都有好多的痛,這是應用文上的事情。

最早記載父母親,過世的痛。說自從父母離開之後,我「出則銜恤」,出門在外,無限的傷悲,「入則靡至」,靡就是無,回到家裡好像無所歸,心無所歸一樣,蕩蕩然的,沒有寄託了。所以你跟著看下去,出則怎麼樣,入則怎麼樣,然後無母怎麼樣,很自然的對仗。如果你說按照平仄,怙也是仄聲,恃也是仄聲,恤也是仄聲,至也是仄聲,知道我意思吧?那時候還沒有。我們的平仄一直到魏晉,尤其是佛教傳進來之後,因為它要給社會大眾,一個很簡單的道理,讓他們很容易記誦一些事情,開始配合著聲律的抑揚頓挫,浮聲切響等等觀念才產生。所以在這之前完全沒有,很自然的對仗。

還有這個靡,我們解釋為無。你要知道古代的字,古代的字,你現在都會講靡是奢靡的意思,它怎麼會變成無?古代字沒那麼充沛,有時候同聲,有時候同音,它就會假借。但是如果你現在把它念成了閩南語,原來這個字是這樣發音,你大概心裡就清楚了。譬如說無,你現在閩南語念什麼?bô,或者說你誦南無,它是擬音字,它的聲音是ㄇㄛ,ㄇㄛˊ,bû,有沒有?鼻音ㄇㄛ。這個字,靡或者說,靡,ㄇㄛ,有沒有看到?ㄇㄛ。「日知其所亡,月無忘其所能」,日知其所亡那個亡,怎麼會一個亡你要念無?bông,有沒有看到?ㄇㄛ,bông,能過上ㄇㄛ的音。所以這個字加起來,串起來,無、靡、亡,這個無全部念成無的意思。所以類推,聲韻的幫助就是這樣,所以這個靡當作無。知道這意思?現在都把它奢靡的靡了,當另外一個字。所以你現在看起來全部是仄仄,甚至於「入則靡至,出則銜恤」,是仄仄仄仄仄仄,不能在先秦時代、上古時代,不可能用中古的標準去看它。但是兩兩相稱,四個字四個字,父母,這樣的對應概念,出入,有沒有看到?都有了。

好,《詩經》之外,它不是一個孤獨的,你看《書經》,「歸馬於」,這怎麼念?「華山之陽」。我們有五嶽對不對?東嶽、西嶽、南嶽、北嶽、中嶽,知道我們講說五嶽吧?東嶽是哪個山?泰山;西嶽就是華山,從江西那一帶往西部延伸,都屬於它的範圍之內;南部呢?衡山,在湖南對不對?中部呢?嵩山少林寺,河南;北部呢?恆山,山西,永恆的恆。大致的概念你要有。

所以我就「歸馬於華山之陽」。古代對於陽跟陰,很有意思,山的南邊叫做陽,山的北邊叫做陰;可是相對的,水的北邊叫做什麼?陽,對,水的方位又不一樣。所以大概山水交界之間,怕那個方向不一樣,它的南邊叫做陽,這個正好接著水的北邊叫做陽,是有它的一個地理。免得說你這樣稱呼,明明在北邊,怎麼一下子變成方位不一樣,知道?水的北邊叫陽,南邊就叫陰。

所以我歸馬於華山之陽,我在那邊乘馬,「放牛於桃林之野」,桃林在河南,再接連著陝西潼關那一帶都叫做桃林。所以你看華山、桃林,歸馬、放牛,之陽、之野,也都是對稱。只有陽跟野你大概很難對,一個是方位,一個是地點。但是歸馬、華山,放牛、桃林等等是對的。我說以嚴格的來對,還有一個野跟陽還不太對,因為陽是南邊,指方位。但是陽是平聲,野是仄聲,在聲韻上平起仄收,這倒有一定的味道,他不是刻意的,很自然的。

各位再來,《易經》說「同聲相應」,這你們都讀過,「同氣相求;水流濕,火就燥」,有沒有看到?《荀子》的〈勸學〉,不是也用了這些事情嗎?這幾句話說些什麼?後面是議事,前面是實際的意思,後面是個譬喻。有時候是先比喻,再實際意思出來;比較常見的時候,一個實際的意思,後面再比喻,各有自己的寫作方式。尤其是《易經》,這種對稱的句子太多了,太多了,隨便一舉都有。聲音,這邊一叫,那邊就會呼應,磁場一樣的,你說的話他就會跟你呼應,同氣一樣;就好像水它要往下流,這個火會往乾燥的地方。

所以以後就衍生出來,如果你是跟一些同志摯友,跟說得來的人一起相處,「如入芝蘭之室」,還記得吧?「久而不聞其香」;如果是一些什麼,如入什麼?「鮑魚之肆」,好薰,「久而不聞其臭」,那個地方要念臭,因為香臭是對稱,但是有時候那個臭要念ㄒㄧㄡˋ,我們碰到再說,在對韻裡頭會有。

再來,這個也一樣,來,你們念一遍,怎麼念?冬溫而,非常好,這個字要念ㄐㄧㄥˋ。好些刻書的人,甚至於排版的時候,常常把這個「凊」排成了「清」,夏凊,清涼。說冬天溫暖,夏天非常涼爽,昏定而晨省。現在有個成語,對父母要怎麼樣?對,晨昏定省,把它變濃縮成語。好多這個字,所有的詞語都在這經典裡頭,慢慢變成我們的用語。所以儒家經典有個好處,它的遣詞用字,甚至於它所變的成語,基本上都是在日常行事之中,不會是個玄之又玄的問題,也不會非常的生澀,它就是你平常做事生活情態,你怎麼去想,原來如此。還記得我昨天下午跟你講就像消夜,有沒有?你知道原來是在守歲的時候,消遣一夜晚,你就不會寫另外一個宵。

這個句子太多了!你在臺南,如果看過人家捕魚,有個成語叫做「綱舉目張」。你看四草那邊在捕魚,或者說你現在看四草所謂的自然生態區,有些船長到了一定層次,為了秀一下他的捕魚技術,往往那個綱一撒出去,每個網裡頭,為了讓這個網子能夠垂下去,它都有個鉛,ㄧㄢˊ,我們要念的話,這個鉛筆那個鉛閩南語都念成ㄧㄢˊ(所以江西有個山,很多人不知道,都念成鉛山,你到了江西去他會念ㄧㄢˊ山給你聽),知道鉛筆的鉛,閩南語就叫做ㄧㄢˊ筆,所以讀音有時候是很古典的。所以你那個放下去,這個網才會下去。各位,你不要看撒網容易,撒網到水,去捕魚,滿載而歸笑呵呵,「撒網下水到漁家,捕條大魚笑哈哈」,你去捕捕看,你丟出去,滿天星,漂漂亮亮。各位,綱一撒出去,那個目就自然張開了,有沒有?捕魚的網,網子的網,所以綱一舉,拉好那個綱,目就一個一個張出來。原來人家捕魚的東西。

為什麼叫做「趨之若鶩」?我是隨便舉例,臺南有很多養鴨人家,知道這個成語吧?趨之若鶩。為什麼是個水鳥的鳥在底下,不是那個馬?它是一個鳥。但是這個成語有些已經通用了,有些把它拿成馬了。趨之若鶩,也仍然是我們養鴨人家,我們在花蓮,如果你養兩隻鴨、兩隻雞,切一切去給牠就好了,可是你養了一群。我們臺灣有個片子早年,叫做「養鴨人家」,現在南部,你要到水面去,養一千多隻鴨,平台一出去,飼料要餵的時候,你不可能餵前面兩隻,你就要叫吡叭叭叭叭叭叭叭,那個飼料一撒出去,所有鴨子叭叭叭叭叭叭叭叭,都來了。原來是你觀察到的行為,趨之若鶩,我丟一點利益給你,你就像水鴨子叭叭叭叭叭叭,這樣就來了。水邊的鳥就叫做鶩,「落霞與孤鶩齊飛」,晚霞下來,水鳥這樣飛下去一閃一爍,孤鶩齊飛。

我可以講很多成語,都是在你的生活之中,不是為了用典故而典故(那是魏晉以後文人在拽文),平常儒家給你的一些典故,那些經書給你的方法,儒家為什麼它的東西是可長可久,因為它的道理取其中庸。它告訴你博愛,它告訴你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,因為人都會有區別心,今天叫你每個人都要敞開說,對待別人父母就像你的父母一樣,假設是個荒年,剩下一個饅頭,你爸爸吃就有命,你父母就有命,別人的爸爸吃,別人的爸爸就有命,請問你要先救誰的?這種人之常情的七情,儒家是非常了解的,所以它告訴你親親而仁民,當我們能夠照顧好自己家庭,你就去照顧別人;仁民而愛物,再推己及人到萬物,所以儒家是有一個等差的愛。墨家叫做兼愛,不管誰會餓死,你們分一點,大家都分,一口一口一口,大家都半餓,不一樣的概念。

所以每次看到這些,冬溫夏凊,晨昏定省,都是我們平常該做的,早晚跟爸爸媽媽打個招呼,「會冷嗎?」「會熱嗎?」跟著時代不同你打招呼也不一樣,早年很窮的時候就問人家,「你吃飽沒?」沒飯吃。臺灣人跟人家問候講臺語,一碰面吃飽沒?不是說早安,中午也吃飽沒?知道?說你有恙無恙?無恙否?客家,我們一般你說外省人,有恙乎無恙否?因為古時候住在樹上,那個恙就是蟲,昨天沒有蟲干擾,你睡得好吧?「無恙,無恙,無無無。」我這樣一講,每個字每個詞語都非常有生命,很簡單的,都是你平常。所以我說有時候,農業社會你即使沒有走過,你把農業社會的書多了解一下,農業的,從早上幾點鐘起來,到晚上做些什麼事,了解一下,好多文學作品,就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。

我是看到冬溫夏凊,晨昏定省,看到這個東西。

我們再看下面這也是,「山有木」,工則,怎麼念這個字?ㄉㄨㄛˋ之,非常好,對了,名詞的度就是ㄉㄨˋ,如果當動詞度,ㄉㄨㄛˋ。「賓有禮,主則擇之。」知道這個意思嗎?也許後面這個你比較容易懂,前面那兩句?這個也是一樣,有沒有看過木匠?有沒有看過木匠用墨斗?老祖先很聰明的,我們那個呆呆板板的詞沒有,我們沒有所謂的契約什麼之類的,但是我們卻有一套互相信賴的方法。我要看這個木頭直不直,我用一個墨斗,知道?弄個墨,然後一條繩子這樣牽,牽過去那邊打個釘子釘著,然後噔,這個木頭就直線的。所以我要做一個墨斗,或是我要做一根尺,山有木,取之於自然,如果好的木頭,如果有可以用的,工則度之,一個百工就會想一下,我會衡量一下,這根木頭也許我可以用,那個木頭可以用。好,同樣道理,賓有禮,主則擇之,如果你賓客對我以禮相待,我覺得你這個人有素養,我就會選擇你。我們現在也說過一句話,「良禽擇木而棲,良臣擇主而侍」,國君要選擇你,臣子也要選擇國君,互相選擇的道理在哪裡?你是不是一個推己及人,是不是愛民如子的人?你是,我就I do follow you,我就跟著你走;如果不是,大家分道揚鑣,各有自己的事情。所以你看山有木,他就對賓有禮,工則度之,他就主則擇之。

我這樣選是很有作用的,你看無父何怙是一句一句這樣對,然後山有木這裡又隔句這樣對,知道?然後同聲相應那是各自為對,前面四個對,非常活潑。而且那個水流濕的濕,現在念起來ㄒㄧˋ,它也是仄聲,所以我說這時候你都不要去管它的平仄。有個句子相稱的也對,有個隔句也有人在對,有的前面四個對,後面接著是三個對,好豐富的對仗概念。那怎麼樣規範出我們後來的五言、七言?到魏晉中唐,唐宋以後我們慢慢看,這是魏晉之前。

好,我們翻過來看下一頁,看魏晉之後。各位,這就是我說的,愈來愈麻煩,人類文明不可能退步,那是人類自己把自己的文明拋棄了,你還會覺得說,這邊發明了,那邊就退了。我常常定義什麼叫做文明,人類演進,人類生活向前演進的過程,都叫做文明。請問在這演進過程當中,文化要不要演進?如果你是往後退,人與人之間充滿了猜忌,跟以前那種互相關懷、互相幫助、互信互諒的時代,那你就叫做退步。就好像我們現在衡量一個城市,是不是叫做友善城市,你知道我們有一個指標非常重要,有沒有充分提供素食的場域,如果有,這個城市就叫做友善城市。臺北市被列入友善城市,很容易吃到素食。為什麼?人本來就是吃素,早年你補點蛋白質,跟野獸在爭的時候,為了飽肚子你沒辦法。可是現在不得了了,什麼東西拿來都要來一下子。

所以當一切的,文學也是這樣,簡單變成複雜,複雜資料愈來愈多之後,就要想,在這麼複雜的資料當中,我怎麼整理出一些規矩,再加上我剛剛講的,西方佛教傳進了中國。我們當然都講在東漢以來佛教開始傳,我告訴你,成大有個教授叫做蘇雪林教授,她是天主教徒,她跟若望保祿六世還照過面,你到成大博物館去就可以看到,看到她跟他的照片。她在臺南算是長壽的教授,一百零四歲,一百零三過世,我們習慣都說一百零四歲。你知道她在講《楚辭》,講屈原的《楚辭》,她認為東西方文化交流,應該在先秦就出現。當時她講課的時候,我不是成大出身的,好多人坐在那邊坐立難安,因為我們講說佛教傳入在東漢末年,東漢才開始,這之前怎麼東西文化會交流?人家以為她都在講天書。可是她就覺得,屈原《楚辭》裡頭有好多的東西,跟《聖經》裡頭的某些記錄,好像可以連貫連通的,你去看我們的蘇雪林教授。

現在不得了了,地下文物慢慢發掘了,三星堆,然後金沙博物館,慢慢發現在湖南、在江西這一帶,以前屈原他們兩湖這一帶,楚國所在地,挖掘出來的文物,可以證明東西文化很早就在通了。各位,我們到金沙博物館去,你很難想像,三星堆發現的時候,象牙只有六根,到了金沙博物館去,象牙有六百根。我請問你,如果你現在想像中的四川,六百根象牙那怎麼來的?那個地方都高山峻嶺,你知道象是要在大草原、大平原上。可是歷史上滄海桑田,一個大地震,你現在也可以見證到了,臺灣尤其心有戚戚焉,九二一大地震,這個山全部如何這般。所以人家證明說,四川以前應該是個大草原之地,不是現在「蜀道之難,難於上青天」。

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說,我這樣講,魏晉之後,駢文盛行,隋唐以來,律詩鼎盛,宋詞如何如何更加的發達,於是很多資料就開始了。所以我是很簡單的告訴你,我一直在講,文學史為什麼說你們要上,這些脈絡如果了解一下。然後地下出土的文物,愈來愈證明很多文學史的東西,包括我剛剛講的中西交流現象,都可以往前面一直推,因為文物會說話。

我文學院長卸任之前,我在我們文學院成立了考古學研究所,只收碩士班,已經要進入第二屆了。當時我非常憂心,因為如果你認為臺南是個府城,水交社底下明清的墳墓,熱蘭遮城那些東西,我們都不敢開挖。水交社剛開挖的時候不得了,明清那些東西,趕快,很多東西又趕快蓋下去。臺灣的第一隻土狗也就在我們臺南,土狗,人家生科的去化驗,臺灣第一隻土狗。沒有專家,挖下去就麻煩了。請問,你要不要培養?所以他們在給我講,臺南市政府或是學校跟我講的時候,我說我來處理好了。現在成立了,我希望這批人,以後慢慢的很多東西要挖掘,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責任就是,看出土文物來談臺灣歷史。哪一天我們地下文物出土,一看,這是三千多年前的什麼東西,臺灣歷史要怎麼推怎麼說,文物出來說話。所以東西文化交流,假設按照成大蘇雪林老師的概念,恐怕在先秦就已經有了,就已經在做了。有些東西不要太懷疑它,因為你還沒有證明。西方科學家最偉大的地方就是,最令人佩服的態度就是,我不能證明的東西我就相信它存在。白洞、黑洞,天方夜譚,怎麼有可能?你證明給我看,你說不可能,證明給我看;如果不能證明,你就相信它存在,知道意思?所以後來科學慢慢的存在,這中間有沒有什麼,證明說真的有那麼一回事。

所以很多東西,你現實社會講,當然我們會否定這個、否定那個,但是你不能證明的東西,你留存一些空間,也讓人類有企圖進步的一個餘地。人類就是有這些前人的記載,你聽起來非常荒謬的事,我下次都會講,包括X光的發現,包括什麼的,我們人類都有想像,包括嫦娥奔月,你把它當作笑話,你就當作笑話,當作神話,你就當作神話,請問今天我們人上去了沒有?人類到了月球去了沒有?有!我怎麼到那個地方,我這個星球看那個星球,我總是好奇,那邊是怎麼,人類沒有這樣,然後這個好奇我開始就編。你認為是神話,你認為什麼,也許有些人他可以通天眼,就看到真的有來來去去,你看不到而已。好了,我就證明給你看,現在飛上去了,的的確確人類可以奔月。

所以我常常講,小孩子,神話這些東西,中國神話你就歷代相傳。我現在如果問你說,月亮中有沒有嫦娥,你就要說有,知道嗎?你為什麼一定相信美人魚,你一定相信什麼大人國、小人國,你就不相信嫦娥奔月?一個充滿好奇的民族,歷史愈悠久它神話故事愈豐富。神話故事就慢慢去證明,潛到海底,突然看到一個鏡子,一照,我的天,五臟六腑都來了,丟下去。現在請問X光之後,你不是超音波,什麼都可以照到一切東西,知道我意思嗎?人類就有這樣的想像,我鏡子可以照這個臉,應該可以照得更透澈的東西,就開始進步了,這個怎麼想,那個怎麼想,那個怎麼想。

所以我講這個東西就說,格律這個東西,你說要從什麼時候切開,然後怎麼講。你說講聲韻,最早研究聲韻的書,從魏,曹魏開始那個魏就開始有了。當然,慢慢累積的,step by step,文學也是這樣,都是循序漸進,不會突變,不可能這樣子。所以西洋人說,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你可以看得更高、更遠。

好,我請問你,《漢賦》《詩經》《易經》,那麼多對仗,那麼多對句,佛教再傳進來佛教經典,不管你怎麼是用翻譯,擬音把它翻譯成文字,也都是那麼樣的……那我請問你,人類到這個時候,要不要整理一下這些文獻?所以各位,我就告訴你,南朝的時候,一個重要的批評家就叫做劉勰,叫劉彥和,他的字叫彥和,和平的和,知道。這個字念ㄒㄧㄝˊ,劉勰。《文心雕龍》真是很難,各位,為文之用心你知道是探內容,雕龍是華麗的外表,你要讀《文心雕龍》,你要探他內心所講的是什麼,你要注意,他是很華麗的外表,是用駢文寫的文學批評書,就頭都痛。你要用典,你要詞采美麗,那麼美麗的外表,你要講到,你究竟在說哪一些文學的東西。但是如果你發現《文心雕龍》前面幾篇,他還是以儒家標準,原道、宗經、徵聖,我要推原道,最本色的道理是什麼;我要宗經,推崇經,儒家經典;我要徵聖,我要拿聖人之言來印證,他有最高標準的,前面幾章,知道。後面的枝枝節節枝枝節節,是要達到前面這些目的。你去看這本書,很難念,如果有老師引導比較容易,非常難念,文學批評。

好了不管,我們今天的是另外一回事,他也就〈麗辭篇〉。這個麗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人字旁,我們說賢伉儷,知道?麗辭篇。就是麗辭你當然可以,表面這個麗辭,講華麗的,這絕對沒有問題;如果你看成加了個人字旁的儷辭,它就是有對稱的。一些對稱的言語,我來替你整理,它就分成了四類,麗辭篇,他說有言對、有事對、有反對、有正對。

我可以跟各位說,只要是分類,有規則就有例外,西方人不是這樣說嗎?Where there is the rule,There is an exception,有原則就會有例外。所以我們開始在推在分類的時候,常常你會割捨那些例外,等到後代例外愈來愈多,它又變成了一條原則,然後又有其他例外。所以你會發現,只要是分類就會有例外。只要是分類,是愈來愈密還是愈來愈簡單?愈來愈多,愈來愈多。所以他當時就分四大類。

各位言對,就是言語上的對應。譬如說,他告訴你一個〈上林賦〉裡頭說,如果我這樣來這樣看這樣讀,你要知道,這在司馬相如那個年代,這個ㄒㄧㄤˋ如還是ㄒㄧㄤ如,兩個讀音,如果當作平仄讀的時候,也有人把它讀ㄒㄧㄤ如,我們一般都會講司馬相如,都會這樣講。你知道〈上林賦〉就是在歌功漢代。上林苑,武帝時代,武帝所以會對司馬相如刮目相看,會對司馬相如刮目相看,就是讀了他這賦,沒想到我們這一朝代,有那麼有學問的人,有那麼有才情的人,他好喜歡,因為他會歌頌這個時代的文明,歌頌這個時代的繁富成就。所以當然國君好大喜功,也喜歡接受這樣的文人。你讀〈上林賦〉、讀他的〈子虛賦〉,各種賦,有不同味道。像〈上林賦〉,就好像是植物類書一樣,它裡邊記載南邊有什麼樹木,北邊有什麼樹木,每個樹木那個字都怪字,當然康熙字典都會收,我們平常都不太用。他講完以後,他說總要最後你寫賦,你要讓人家覺得說,各位知道,在漢代他也是推崇儒教的,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,所以他一定到最後,一定要有裨於世教人心,這賦才有價值。所以這臣子也滿懂得君王的心態,所以我寫賦寫完畢,最後一段道出,我們有空的時候可以運動,但是不要奢侈過度,奢侈過度有害,如何這般。希望大家能夠,「修容乎禮園,翱翔乎書圃」,你不要看著那麼美麗,所以你有時候在這麼繁華富麗當中,有時候要整頓自己的衣冠,你要翱翔在這個書圃裡頭,要看看書。這樣人家就覺得說,這賦還有教化作用。

請問,在人世間有沒有叫禮園的?有沒有叫書圃的?書還有圃?你會覺得奇怪,怎麼圃跟園?各位,這都是人用言語創造出來的意境,言對就是這麼一回事。你如果真的有實物,這叫園林、這叫宮室,各位,這個就不叫做言對,因為那是具體物像,有存在。我人用我的想像,用言語表達的一個層次境界,那個都叫做言對。知道沒有?所以這邊的禮園、書圃,就是一個言對出現的。

再來,事對,你當然就很熟了,事對就是我們的現在用典,我們講說典故,不管是,我們現在講的典故分兩種,這邊是把它分開,言語的屬於那邊,事典的屬於下面。我們後來講的典故有事典跟語典。譬如說我們上面講「白也詩無敵」,我們昨天說了,有人稱讚李白,白也詩無敵,我就引用在我的這文章裡頭,這個你說這個叫做語典,因為唐人的詩,清人把它拿來用,這個叫語典。譬如說你要鼓勵,「不經一番寒徹骨,哪得梅花撲鼻香」,來引用做為你的文章的材料,那都叫做語典。

什麼叫事典?有具體事實可以敘述的就叫做事典,現在它是區別,你如果言語創出來叫言對。有具體事物,譬如說「毛嬙鄣袂,不足程式;西施掩面,比之無色」,毛嬙一個人,西施一個人,在我們心中就是美女,就變成一個事典,知道意思吧?這不是言語創造出來,是有事實的這個人,不管這個事實是神話傳說來的,或是我們前人的一舉一措記載史書的,根據史實來的,都可以叫做典。這兩個沒有問題吧?言對、事對。

各位再過來,叫做反對。反對他說是「理殊趣合」,道理不一樣,但是它的趣味、興味是一樣的,兩個不同事實。所以你假如看到了反對的這個例子,你說老師,「鍾儀幽而楚奏,莊舄顯而越吟」,請問算不算事對?所以有時候你不要割裂,請問這兩個人也是一個事實,我把它認為事對可以不可以?當然可以。但是我進一步要分,他們的現象是相反處境,而呈現出來相反的事情。

譬如說「鍾儀幽而楚奏」,鍾儀是楚國人,他被晉國給逮去了。楚國有時候在古代蠻委屈的,你知道它偏向南方,然後如果以秦齊楚衛韓趙燕這樣的例子,周天子為中心,愈接近周,譬如說《詩經》裡頭,周南、召南就是在天子附近的國家,所以這晉國就在山西,你知道天子是在陝西,所以這接近的國家當然就會是屬於,他認為是屬於漢民族的發源所在;隔了一個長江比較荒遠的地方,古代交通比較難到的地方,它叫化外,可是尊呼周天子是大家當時應該有的共識,就要看實力的消長。楚國如果明君在,如果他覺得跟中原文明交錯的時候,大家互相信賴,就不會有戰爭,那時候就平安無事。楚國你就可以,我這邊出產地,你的國君,你比我們文明,我就拿什麼貢給你。你知道楚地最有名的是什麼?各位,茅草,我們講的香茅。所以楚國常常用香茅這些包東西,非常香,非常芳香。現在有個成語叫做「苞苴公行」,這兩個字知道嗎?

板書:苞苴公行

尤其是茅草也許到處有,可是它是白色茅草,了不起,愈加稀奇。所以理論上,我講過,如果是相對尊重的時候,楚國就會把這個白色茅草進貢給周天子。我現在要講的是,為什麼晉朝會去打楚國,或是怎麼樣,不只是中原民族跟化外的勢力消長,尤其是你對中原民族有沒有尊敬。有一次他應該供茅草供奉給周天子,沒有供奉,晉國就派兵去打了。有些時候是這樣,我是隨便舉,戰爭的原因當然有很多。

苞苴就是白色茅草,通常我把東西,我不曉得你早年有沒有吃過那個,我們講花蓮薯做什麼,現在都用紙張包了,最早有那個稻草包,包在裡頭的,送給人家,有點像古代。你知道,後來演進,連荷葉什麼的,我以後都會講,因為《笠翁對韻》裡頭都有這些故事。說茅草包著一個肉,然後就送給他,或是茅草送給周天子。這是一個禮數,因為這是我們珍貴的,就像我們昨天講說貢,貢糖,貢什麼一樣,貢品。

所以就把這個鍾儀給逮著,被晉國人逮到北方去。它說鍾儀幽而楚奏,各位,每個人,我可以告訴你,不論你到天涯海角,你的父母之國,你出生的地方,那是你一輩子難以割捨的。所以它在講人的共同感覺,「越鳥巢南枝」,都是這種,「胡馬依北風」,萬物如此,人類如此。所以鍾儀被監禁在晉國的時候,他彈的音樂一聽,而楚奏,都是楚國音樂。我倒楣,我變你的俘虜,我處境不好的時候,我仍然不能夠忘掉我父母之國。

各位,下面一個例子相對的,「莊舄顯而越吟」。各位,莊舄他是越人,各位,我們的越,大概就是現在的福建、廣東這一帶,有一點點浙江南面,就類似我們的東南,浙江靠南部,福建、廣東這一帶。結果他到楚國去做官,做到了執珪,楚國的大官員,非常尊貴。剛剛鍾儀是非常落魄,做人家的階下囚,他是非常尊貴。可是你讓他休閒下來,唱的時候,仍然是愛拼才會贏,仍然是唱他故鄉的。好像越吟,我來唱這個也對,也是東南人。所以人不論貧、貴,不論你處境的窮或者貴,懷念故鄉的情懷是一致的,所以故鄉常常就是一個交集的點。

各位,一個是窮困而想家,一個是富貴而想家,請問他們的交集,對不對?反對,不同處境,但是它們理殊而趣合。剛剛那個是並舉,人事的證據,所以你說這兩個人也是人驗,也是可以,當然也可以,跨類歸納沒有問題的。但是你要記得,做學問做什麼,歸類時候你要follow you,follow你的概念,你要有那個霸氣,我歸類就是這樣。你一次的歸類有問題,你再修正,別人有意見,你來說服我,我再修。如果你這邊聽,那邊也聽,這個不好,這樣好那樣好,不好不好,沒有主見永遠歸不了類了。知道吧?所以剛開始。

最後叫做正對,各位看到,「事異而義同」,事情不同,最後義旨是一樣的。譬如說,「漢祖想枌榆,光武思白水」,各位,這沒有什麼,你看鍾儀處境壞,什麼莊舄,一個是賤,一個是貴,沒有這樣的區別。漢高祖,皇上,光武帝是不是皇帝?都一樣,對不對?你是西漢開國君,我是東漢開國君。但是有一件事情他們是一樣的,關鍵在想枌榆跟思白水。枌榆是漢高祖的故鄉,這個枌榆所在地,大概是現在江蘇豐縣,豐富的豐。各位,我當了皇上,我的京都、我的首都,我的京城是在長安,我能不能說隨時要回江蘇豐縣就去?不可能,所以他非常想念他的里舍。當然,上有所思考,底下的臣子就會滿足,結果他們就在陝西附近,臨潼縣的新豐鄉,新豐鄉,為什麼叫新豐?知道了嗎現在?高祖的故鄉在江蘇豐縣,我現在要在這個地方創造新豐縣給你,讓漢高祖常常就會想到,走到了新豐就想到他的故鄉,新豐縣就是這樣來的。所以各位,同樣是個皇上,你是西漢,我是東漢,雖然不一樣,但是那個想念他的故鄉,想念家鄉那個情懷是一樣的,剛剛是兩個處境不同。他認為這樣的叫做正對,知道都是正面,皇上對皇上沒有什麼負面的。

當然我這樣講了以後,你就光武就知道了,思白水,白水是哪裡?湖北棗陽縣,湖北,漢光武帝的故鄉在湖北的棗陽縣。說現在還有光武帝的舊宅在那個地方,我沒有去過,是不是文革之後有保留不知道,史書是有記載的,棗陽縣,棗子的棗。

所以,各位這樣的,或者說同樣都貧窮對貧窮,同樣富貴對富貴,同樣是什麼什麼,這都叫做正對。反對就是一正一反,是這些窮、賤、貧、貴,知道吧?這種叫做反對,很簡單。言語創造出來叫言對;有人物故事的就可以叫事對;人與故事這裡頭有正反事就叫反對;同樣是正面對正面,什麼對什麼,那就叫做正對。

各位,這是代表六朝時代。各位,這個時候你聽過杜牧的一首詩,「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台煙雨中」,你看整個五胡亂華之後,從西晉到了東晉,宋齊梁陳在這個地方經營,所有南部山水,整個北方民族就下來了。我們非常純粹的北方南方的距離,就因為五胡亂華揉合了。以前山東人多高,南方人多矮,結果交錯起來就變成我們這種人種了,不高也不矮了,平均就一百七了,本來北方人一百八,南方人大概一百六十幾,這麼揉合起來就一百七十幾了,矮也矮不到像倭寇,我沒有講任何人,高也高不到像高頭大馬。現在慢慢開始了,尊重這個地方,保護,你看我們不是有幾個保護區嗎?壯族保護區,什麼保護區,我們現在開始要尊重這個區域原來的任何物象、人象。

宋齊梁陳那個梁,就是劉勰所在的時代,各位他說有多少寺廟,四百八十寺,在這個地方。各位有寺廟,我剛剛講就有人在讀經,就有人在傳偈語,就有人在編口訣,讓人家能好好記誦,所以平平仄仄平平,就會開始雕琢了。

再下一張,我們看看,入唐之後,請看第七個。你看看它的分別,有沒有再增加?原來的名稱,上官儀他就開始分類了,他說我認為對句,有正名對、有同類對、有連珠對、有雙聲對、有疊韻對、有雙擬對。各位,剛剛只有四類,現在變六類了對不對?我講過文學當然是愈來愈繁複,就好像文明絕對是愈來愈精彩,除非你人類的破壞。所以追求和平是大家一定要珍惜的,一破壞你就徹底破壞徹底建設,你就要等幾年才能恢復上來。

各位,正名就是以後的叫做「的名對」,那個「的當」的「的」,就是很正式的名詞對名詞。譬如說天對地,日對月,他把它區分,這種叫做正名對,基本上是沒有物可以看的。同類對就有物可以取相,類物,物別,所以那個同類跟正名的區別。如果我們現在講名詞對,這一二類都叫做名詞對,知道意思?知道,沒有物類可以取相的就叫正名對;有物類的,譬如說花、草,所以你花葉會對草芽,知道?這些就叫做同類對。那連珠對就是我們現在聯綿詞,蕭蕭、赫赫、飄飄這些都叫做。

雙聲對,各位雙聲、疊韻,你們上過聲韻學應該知道。我們有要麼基本上兩個音的,就是上面聲,底下是韻,中間還有介音,ㄧㄨㄩ有沒有?有時候如果疊韻從寬而言,連介音都算,聲是不動的,第一個上面的那一個字,發聲那個聲是不會動;韻,嚴格的是把介音排除,寬的是把介音包括,我們現在講大概介音都包括。各位雙聲,黃槐,綠柳看得懂嗎?黃的開口是什麼?ㄏ的音,槐呢?ㄏ的音,所以它是雙聲。綠跟柳?ㄌ,柳也是ㄌ,它是雙聲,它也是雙聲。所以黃槐平平,綠柳就仄仄。要找到這樣很辛苦的,顏色要對,有沒有看到?雙聲還要再找一個。好了,有雙聲當然就有什麼?疊韻,常常在考的,窈窕是什麼?關關雎鳩,在河之洲,窈窕是雙聲還是疊韻?疊韻。各位「徬徨」,ㄤㄤ,「放曠」,ㄤㄤ,有沒有看到?知道?ㄤㄤ,這叫做疊韻。

再來一個就叫做雙擬對,你看,難免有些地方有些字你不能割捨,很自然一個成語,人用的時候這個字就沒辦法割捨,一定會重複。因為我們一般來講就是,在押韻作詩的時候,初學者老師常常都會告訴你,盡量避免重複用字,表示你詞窮如何。可是如果你造了句子,就必須要重複用字,譬如說,「春樹春花,秋池秋日;思君念君,千處萬處」,有沒有看到?先前面是一個形容,不論是春天,不論是秋天,我對你的懷念,不論是到哪個地方都存在。所以他突然的告訴,春樹秋池,你搞不懂什麼叫春樹秋池,叫做擬對,他的原文是春樹春花,有沒有看到兩個春?秋池秋日有沒有看到秋?思君念君有沒有看到君?千處萬處,雙擬,雙,兩個字重複重複的。

好了,這上官儀,他又說了,有人說論詩專門來論詩,就說對偶我們可以這樣,如果要在詩的場域,我們來看詩的對句,我的天,他又從前人的詩裡頭累積出來有:的名對、異類對、雙聲、疊韻、聯綿、雙擬、回文、隔句。這個概念都有了以後,你再去想想,李漁《笠翁對韻》,究竟通常用哪些對韻,你就很容易想,就很簡單。所以你們知道,今天假如上完,你下次預習《笠翁對韻》,又會多了一個功課,暫時不說,不然你又慌張了。

譬如說的名對,各位,這裡頭就是所謂的正名對,道地的那個名詞對,沒有物類取向。譬如說,「送酒東南去,迎琴西北來」,最主要是講哪個對?那個酒是物、琴是物,對不對?對了,東南對西北,知道,那個的名,知道,道地的正名對,不是有物相可以讓你對。等到有物相的,如果你認為的名對的送酒迎琴,這些物相都要放進去,那我要進一步再告訴你,有些物相也不同。所以作詩的時候,他這個的名對,似乎適度的包括了我們剛剛前面的正名跟同類對。可是那個類別對之後,他特別區分開來一個叫異類對。我這樣分是告訴你,每個人的整理功夫都各有不同,難免你的理念跟我的會重疊,我的理念會去涵蓋你的理念,知道?沒有絕對的對錯,歸納沒有絕對的對錯。

所以如果這個名詞實物是不同的,譬如說,「風織池間樹,蟲穿草上文」,誰告訴我為什麼叫異類?各位我剛剛說了,如果他們在詩裡頭找到了的名對,是屬於東西南北,又包括了某些具體物相的話,那有沒有可能,抽象名詞加具體名詞,把它撮合在一起,就特別叫異類對。它不是抽象名詞對抽象,不是東西對南北,它是把東西這個抽象的對了草樹,類似這樣的實物的對,可能不可能有這個現象?當然可能,我就把它變成了異類對。現在你終於看得懂它的例子了嗎?看得懂嗎?

你告訴我為什麼叫做異類?各位,風跟蟲都是名詞,可是風是自然天象,如果要講的話,就是前面所謂的正名對的正名,可是那個蟲是物,毛毛蟲,所以是一個名詞抽象的風過了,看不到具體形象,對一個具體形象這就叫做異類。懂了沒有?池間,草上,樹跟文,樹是具體,文是抽象,所以凡是這種他要歸類歸到的名,好像也不純粹是具體實物可以給你看,有些抽象,有些具體,就叫做異類好了。抽象對抽象,正名,同類對同類就叫同類,在正名、同類當中,又互相交錯的對,我就跟你歸類叫做異類對。

所以你就可以去找,下一次你如果說,老師我來試試看,他這樣我來分,你分李漁的對句,我告訴你,你最好根據今人分類,今人愈科學就界限愈清楚,不然你就會哭倒在路濕台階,我告訴你,好痛苦,真的是這樣子。

各位下面形式上的對這就好辦了,雙聲我不必說了,指的是哪兩個字?非常好,佳、菊,再來,麗、蘭,有沒有看到?ㄌ,ㄌ,知道。疊韻哪兩個字?疊韻,放、蕩,遷、延,有沒有看到?ㄧㄢ,ㄤ,看到沒有?這個會吧?聯綿對這個沒有問題,「殘河河似帶,初月月如眉」,我可以告訴你,如果在文學上,又可以講作句中頂針。因為規範,我昨天講了一個tempo,一個叫rhythm,如果以旋律來講,它是殘河,河似帶;初月,月如眉,它是分開了。上面講的那個連珠對,蕭蕭、赫赫,你們不能切開的。可是他舉例的時候既然舉這個例子,當然我們也尊重。你絕對不能說,殘河河,似帶,初月月,不能這樣念,知道吧?所以用這個標準,看《笠翁對韻》,有些地方,作者箋註者分析這個地方的時候,句式他就有點誤差,我碰到就會說。所以聯綿對,基本上就像它的連珠一樣,蕭蕭、赫赫這樣才對,這邊變成了句中頂針了,我就造給你看,「望日日已晚,懷人人不歸」,你不能說,望日日,已晚;懷人人,不歸,但是我尊重他的舉例。

再來就是雙擬對,這個你們熟了,譬如說,「議月眉欺月,論花頰勝花」,有沒有看到兩個月兩個花?有沒有?就這樣的雙擬。

回文對,回文就是順序從一二三,下來就三二一這種,就叫做回文。譬如說,「情新因意得」,你把它倒過去,「意得逐情新」。回文對有寬式回文、有狹義回文,寬的就像這個。照道理講如果你真正回文,情新因意得,你看得意因新情,應該是這樣。就像我早上跟你說了,東吳大學兩千年的,我說「東吳新世紀,世紀新東吳」,知道吧?東吳新世紀,世紀新東吳,這都是寬式回文,這個意思。真正嚴式回文,是連字句都要倒好的,連字句都要逆讀上去的。我們下一次如果碰到對韻裡頭有,我再說。我都是尊重前人他們整理的資料,先這樣說,等一下我們來看今人的。

最後叫隔句對,這不必說了,太多隔句對。你念的一東韻,有沒有發現,它最後的那十一個字都是隔句對?十月塞邊,颯颯寒霜驚戍旅,三冬江上,什麼什麼冷漁翁?漫漫朔雪冷漁翁,你要馬上就要記出來,漫漫朔雪冷漁翁,你看他都是隔句隔句對,採取。「相思復相憶,夜夜淚沾衣;空歎復空泣,朝朝君未歸」,相思復相憶第一句對第三句,空歎復空泣;夜夜淚沾衣去對朝朝君未歸,知道?隔個句子對。這邊是很整齊的,我們那邊編的是四字句七字句,四字句七字句,有時候你也會變四字句六字句,所以我們講說駢文,到了唐宋在考,尤其是宋代四六文四六文,第一句四句,第二句六句,第三句四句,第四句六句,他規範你要四六四六。所以隔句對的方式,變化也很多,四七、四六,我們這邊是五五的變化。誰的例子比較多?當然四六最多了,因為它列入了考試規範,每個人都要學。隔句對。

好,各位,你說這樣的發展有沒有影響海外?我們現在告訴你,有一本書,如果你要學詩學理論都要讀,《文鏡秘府論》。各位看空海,講到空海,我們本來在書上認識他,後來同學到日本去,現在都旅居日本了,他剛去的時候,在東京附近,有個和歌山,他說空海好像是葬在那邊,我沒去過。因為大家對他的尊敬,日僧空海。各位,在唐代,因為唐代文化是聞名的,所以我說要把文明做得好,然後讓周邊的人敬慕。說文化素養高,才是世界的leader,不是那個船堅砲利,都沒有用,你可以打我,我可以打你,灰飛煙滅,只有文化價值讓人家來朝聖。所以他看到唐代文化,造成了那麼樣的風雅,造成那麼樣的富庶,所以不但是遣唐使過來,那些僧人也要來取法,來學。

各位知道,就像《心經》,也是唐代僧人,《西遊記》裡頭最大的僧人叫什麼人?三藏,不管怎麼樣,有實際的這個人,給他傳說一個神話故事。所有佛經的一百多部精華,我想要了解,濃縮到這樣的經義,但是當我讀到這,我就有懷疑,因為都是擬音在翻,他們翻對了嗎?我當然親自去看一趟、走一趟,然後回來把它濃縮下來。所以《心經》雖然兩百多字,但是一切淬鍊成了精華,說解起來也蠻辛苦的。

各位空海就是這樣的,我先打住,空海在那邊的地位,他過世的時候葬在那個地方。各位,好多人對他的景仰,就去了解,他究竟到最後肉身怎麼保存的如何這般,知道這樣的故事嗎?在最後他非常知道,人生最後的幾個月,他們自己會瞭如指掌,我的人生走到盡頭,開始要修鍊,當時還沒有像現在什麼防腐劑,有的沒的,沒這些東西,都靠自然淬鍊,松枝加上金箔然後喝,慢慢清慢慢清如何這般。這是我同學說,日本有這樣在介紹怎麼樣歷練。

結果一些年輕人,也還沒有到這樣的素養,沒有到這樣,也想要試試看是不是能夠這樣。有時候年輕人就是可愛在這個地方,實驗性質,衝動性,聽說好幾個人都喪命。所以日本就嚴戒,立法特別界定不能這樣修鍊。記載到最後,怎麼保存那個肉身如何如何,把它科學化,那我就要去證明,就拿自己當實驗。很多,你說動物跟人畢竟不一樣,白老鼠實驗什麼的,白兔實驗,到最後都是要造福人類,所以人類其實蠻自私的。那怎麼辦,現在?我們現在不是有大體捐贈,有沒有?鼓勵,你人如果是這樣的話,藉助於物,你人為什麼不奉獻給人類?所以很多大愛的人就這樣子大體。成大有個老師,趙可式老師,趙可式教授專門在講這些道理。我在通識也常常介紹大家,通識講給各系同學聽。在臺灣趙可式老師講生命學,講大體處理,他是非常周到的一位教授。

所以空海,先講他的去世。所以他也到了唐代來,然後跟著這些文人,所以我們講詩僧詩僧,他是一個方外修道者,對於這樣的文化他吸收,我也要跟文人交往。

各位,我沒辦法,一條一條列,會列到頭都痛,知道?你注意看有正名對、什麼異名對、平分的平對、聲對、鄰近對,你去看書就知道了。我們不是要處理這個,只是告訴你,最簡單的四類,到現在最複雜的有到二十幾類,二十九類。所以大陸王利器教授,我記得,他的《文鏡秘府論校注》,有註出來,我家的是大陸版本,你自己可以去看。但是我也很貼切幫你分了,上面六種對是出於元兢的《詩髓腦》,後面八種出於皎公的《詩議》,他從唐朝移過去把它綜合,綜合它。然後因為我是外國的僧人來這邊,所以所看到的現象,我把它分母做得愈大,我愈能夠保存這樣的面貌,所以他做得蠻多的。

但是我講過,如果你現在要去了解,今人歸納非常複雜。到了臺灣,我們有一批的學者,要作駢文,你就要先會作對句,對句我要了解哪一些才是合理的對句,就有張仁青先生,他就按照形式、類別、文字、聲韻,開始分了這些對句。這個就讓你看一下,在銀幕上用紅字表現出來,你就比較知道。各位,這個就是假設你現在要跟人家談對句,人家比較能夠聽得懂的術語,單句對、偶句對、當句對、流水對,知道?是現代的人歸納,現代學者們的共同語言,所以我就先介紹給各位。你當然可以按照這樣的規範,去看看李漁的那些我們要背的《笠翁對韻》,它是不是採取了這些句子。

第一個,單句對這沒有問題,一句對一句,因為它分形式,形式上,先看形式,你暫時不要去看類別。「萬里悲秋常作客」,去對了「百年多病獨登臺」,這是一句對一句。偶句對就是我們的雙句對,又叫隔句對,前面的「旗亭賭勝,緩歌柳笛之詩;玉殿傳呼,急就霓裳之曲」。

當然我都可以把這些解釋給你們聽,像杜甫的〈登高〉,因為《笠翁對韻》用到它的典故,我到時候會解釋給你聽。安史之亂之後,那麼輾轉的從甘肅又跑到四川去了,杜甫。然後感嘆著局勢,「萬里悲秋常作客」,作客他鄉,看到秋天一片肅然,我們古代講男子悲秋,秋風肅颯,客居他鄉不能回去,那種情懷。再看看自己,「百年多病獨登臺」,百年就是一生,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。

所以它的偶句對,我剛剛是講那個數目,一個對一個叫做單句,然後我是兩句怎麼辦?你看,「旗亭賭勝」。我剛剛是講百年,我們百年講一生,所以「人生不滿百,常懷千歲憂」,古時候認為百歲大概是個極限,你還會懷千歲憂,那麼多愁苦幹嘛,你要放開一切。請問,從古到今,認為人的基本壽命應該幾歲?現實人世,如果你要柴米油鹽,在這現實人世,你們讀過很多的文學作品跟俗語,用現在科學印證,人類最巔峰吸收鈣質最好的歲數,知道幾歲嗎?都是因為百年,想不想聽?你們不回答我就不講,開玩笑,開玩笑,你要「想!」,我精神就來了。

各位,古人的環境,古人的社會,四十歲好像一個很大的關卡,人的體格,除非你是特別基因,另當別論,平均。我們先從古人來講,潘岳〈秋興賦〉,「吾年未四十而二毛生」,各位現在黑白二髮,二毛就是白頭髮、黑頭髮。我們現在黑白二髮,好像有少年白,年輕人動不動就白髮。吾年未四十而二毛生,各位〈秋興賦〉裡頭,我還沒有四十就黑白二髮就出來了。以後我們就把這句話濃縮了,蘇東坡,二毛身、二毛身,二毛的身體。你一看到二毛身,不是說,老師二毛我知道了,三毛的哥哥,大毛的弟弟。Ridiculous,二毛就是黑白二髮,所以二毛身就是老年人,四十歲耶。

好,你說這沒稀奇,我們再演進到唐代,唐代韓愈怎麼說?「吾年未四十,而視茫茫,而髮蒼蒼,而齒牙動搖」,他也說四十,怪了。好,就再往下走,明代,明代三宏裡頭的袁宏道他說了,「四十歲做今生事」。四十歲以前你要做今生事,如果你要決定跟著渾渾的紅塵打滾,該結婚就結婚,該生子就生子,該如何怎麼樣,要跟滾滾紅塵來打滾的話,四十歲希望你做今生事,今生的事業。你想要著書立說,人家告訴你說,不落言筌才是真道,你偏偏要著書,你趕快四十歲以前趕快去,因為馬上你就衰老,體力不支了。四十歲以後你要做來生事(來生事,我給它翻譯成英文叫做lessons),四十歲,你趕快去拿一張lessons,跟閻王爺說,我今天四十歲就做了多少功多少過,如何這般。你看又是四十歲,四十歲之前今生事,四十歲之後做來生事,每次讀到這些記載我都好慚愧、好慚愧。

請問現在醫學的整理,人吸收鈣質最好的歲數是幾歲?三十六七歲,就是你最好的,到三十六七歲,你看快接近四十,這是科學分析。不管是潘岳、不管是韓愈、不管是袁宏道,他們都沒有科學,也許跟著人生經驗,我真到四十歲就覺得什麼。

好,我們下課一下,休息一下。

《笠翁对韵》| 王伟勇教授主讲 - 第1集
《笠翁对韵》| 王伟勇教授主讲 - 第2集
《笠翁对韵》| 王伟勇教授主讲 - 第3集
《笠翁对韵》| 王伟勇教授主讲 - 第4集

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
 

您看此文用   分  秒,转发只需1秒哦~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